化学化工学院教师积极探索线上教学新模式,为课程质量保驾护航
--------记化学工程系青年博士杨康
“远程教育是否适合开展抽象思维的培养?在新冠疫情期间,如何攻坚克难,为学生上好在线课程,确保教学质量?”这是临近开学,杨康博士脑海中始终萦绕且不断思索的问题。作为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的一名青年讲师,杨康老师负责2019-2020第二学期环境工程18级本科生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在接到学校开展线上教学的通知之后,他马上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方式的探索和调研中去,一开始锁定MOOC,是因为它的同步/异步SPOC+慕课堂确实能够跟踪每一位学生的签到及学习进度(如图一),此外MOOC平台免费提供的南京工业大学-邵春雷(副教授)的《工程流体力学》相对比较基础,授课言简意赅,于是在2月中旬便开始提前学习网课视频及完成相应的作业,目前已完成前三章的准备工作。经过一周的线上课程,学生已完成第一章内容的学习,基于前期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堂上只要有学生提问,杨老师总能从容应对,因为所有的难点、重点及疑点,杨老师都已提前过了一遍,心中有数。教学计划是一周按课表上两次课:周一学习视频+基础训练+课堂讨论,周三完成线上作业+QQ解答,写完的作业以照片的形式按时发送到指定邮箱。第一章第一讲“诗词中的流体力学”当时在线下的QQ群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老师,还有这样上课的,居然诗词鉴赏…”让普遍保守的北方学生充分领略了南方院校特有的“开放与包容”。当天反馈效果非常好,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但是接下来学生们开始犯愁,因为后续的课程又回归了原有严肃的静态教学模式,学生普遍反应跟不上,于是杨老师建议同学们可以暂停-做笔记或者回看几遍,而且慕课堂的管理后台确实能够看到每一位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了多少时间的视频,看了几次,然而这个所谓的“学勤统计”,足够真实吗?周三习题课上,杨老师特意准备了一份比较全面的标准答案,通过QQ群发给同学们,供大家去思考,但是他们真的去思考了吗?对于那些少数自觉的学生,MOOC的这套系统完全适合“非常时期”的远程学习(如图二)。例如,部分学生在收到答案的第一时间,就参考答案给自己“改作业”,于是杨老师在QQ群点名表扬了这7名学生,希望大家能够向他们学习“积极主动、取长补短”的态度(如图三,环境工程1801李苏同学的作业照片)。
“教育部:不主张各个大学在疫情防控时,强制每个老师在线直播课…”。但是,杨老师认为必要的直播还是需要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普遍成“正态分布”,除过少数自觉的以及个别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大部分的“中不溜”都是潜力股,就差那么一点点的“弹射”。因此,杨老师计划在这周三利用腾讯会议app,开展一次直播解答,主要针对第一章切应力及扭矩公式的微积分推导。庆幸的是这也是同学们的强烈需求:“老师:我们脑子要想裂了,实在看不懂,开直播吧!”。此时的杨老师也很期待直播时,学生们的逻辑思维,容易被打通了吗?如何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最大化,是杨老师接下来要思考并付诸于实践的任务。
杨康博士通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及QQ群平台为环境1801-03班上《工程流体力学》

杨康博士通过QQ群平台为环境1801-03班《工程流体力学》答疑

图一(同步spoc只能结束后才能看到他们的视频观看情况,目前QQ的反馈是都看了)

图二 QQ一对一答疑(奋斗 小青年:环境工程1801汪令奇)
图三 环境工程1801李苏第一章作业的部分照片:蓝色部分为标准答案